康西草原跑马场
康西草原跑马场
地址: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十五公里处(大王庄)
电话:010-69131635
康西草原位于延庆区康庄镇八达岭长城西侧15公里,距京城80公里。它西邻官厅湖,北依海陀山依山傍水,一片面积达三万多亩的草原,草场约2200万平方米,每到夏季,绿草如茵,红花点点,有蒙古包,有牛、马、羊群,山、水、林、草融为一体,风景秀美,令人心旷神怡,是京郊难得的避暑胜地。白天可以骑马在草原上奔驰,夜晚举办篝火晚会,体验塞外风情。
景区介绍
国家2A级旅游景点,位于延庆区八达岭长城西侧15公里(康庄镇),距市区80公里 [1] ,有草场约2200万平方米,是京郊避暑胜地。它西邻官厅湖,北依海陀山,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具有山、水、林、草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
白天可以骑马在草原上奔驰,夜晚可以举办篝火晚会,体验塞外风情。
有草场3.2万亩,为京都第一大草原,她西邻官厅水库,北依海坨山,自然景色沁心宜人,那绿色的原野、奔驰的骏马、雪白的蒙古包、嬉戏的牛羊,为康西草原增添了独特的蒙古风韵。
特色
康西草原地势平坦,草原广阔,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每当春夏,绿草如茵,百花斗艳,长有白茅、首精、野菊花等花草植物五百多种。同时常有野兔、狐狸、天鹅、野鸭出没。草甸上牛羊成群,东有雄伟的八达岭长城,西有碧波如镜的大水库,北有葱茂壮美的群山,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纵马飞奔是康西草原最吸引人的地方。康西草原有国内最大的国营骑乘跑马场。游人可以策马扬鞭,饱览草原风光,领略甸上野趣,体验塞外风情。有10万平方米的跑马场,千米跑道的赛马场,设有专业性的马术俱乐部,专门进行马术教练;并且设有匹特博野战运动营、狩猎场和敞篷吉普驾驶项目和航空俱乐部。康西草原1997年被评为首都文明旅游景区。
夜晚可举办篝火晚会,一边品尝蒙古风味手扒肉、烤全羊,一边在露天篝火舞场、蒙古式卡拉OK厅轻歌曼舞。
康西草原现已建起国内较大的民族民俗度假村,有草原观景塔、灯光球场、游艺迷宫、垂钓划船、室外旱冰、跑驼场、“三国城”等娱乐游览项目。
冬季,康西草原的湖面上结冰,形成天然滑冰场,可以去滑冰,玩冰橇,也可以破冰垂钓,独钓寒江雪。风光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到过康西草原的人,无不痴迷于她的辽阔与深远,颠狂于纵横驰骋的马背,落日熔金,暮云合壁或是皓月当空、繁星欲语。康西草原她是:一首令您悠然舒怀的诗,一个任你纵情奔驰的梦。
康西草原气温恒低(年平均8.4摄氏度),湿润凉爽,是理想的消夏、避暑胜地。这里有国内最大的国营骑乘跑马场;有专业性的马术俱乐部,专门进行马术、骑术教练;有国内较大的民族民俗度假村;还有较高档次的国际航空俱乐部。晚间,有大型露天篝火舞场、KTV包间、独具特色的露天烧烤(自娱餐厅)。
夏有草原观景、冬有冰雪狂欢,有供各界朋友喜庆娱乐的烟花爆竹燃放场。
有国内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会员制俱乐部,为国内外宾朋、成功人士提供展示绅士风度、骑士风采的良好契机和环境。
草原西路南侧的露天篝火舞场处于景区中心位置。
当夜幕降临,草原进入安静状态,舞场亮起五色彩灯,直径40米的露天舞池中点起篝火。游人可伴随悠扬的音乐舞曲翩翩起舞,或在广场点歌,或进入KTV包间进行娱乐,还可以尽享自助烧烤,古朴与现代交融,给人回归自然的美好享受。舞场可容500多对舞伴同时起舞。
旅游时间
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热,气候适中,是理想的旅游季节,尤其是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是为中外游客所称道的'金色北京'。全年最好旅游月份,是4、5、9、10月份。
草原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夏季7月或秋季举行。“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戏”。如今,“那达慕”成为集娱乐、体育、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草原盛会。游人可以在那达慕大会上欣赏到极具蒙古族风情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比赛,还有蒙古象棋、田径、球类、拔河、秋千、跳板、射击、自行车、摩托车等比赛项目和团体操、武术擒拿等表演。夜幕降临草原,人们燃起熊熊篝火,乌兰牧骑的演员们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牧民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尽情欢乐……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毡块、木料构成。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弦乐器。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您的耳畔奏响时,闭目冥思,眼前仿佛出现了辽远坦荡的大草原。
相传成吉思汗时期(公元1162——1227年),马头琴就已在蒙古草原流传,因琴头以马头为饰而得名。马头琴的琴箱用松木制成,蒙马皮或羊皮;弦两根,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音量较小。左手演奏方法,除了按弦外,还有指甲从弦下向上顶弦,这种特殊的演奏,声音坚实有力,别具风格。马头琴表现力丰富,善于演奏抒情乐曲,据说
有的不给小羔吃奶的母骆驼,听到了感情深沉的马头琴声,竟然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去哺育小驼羔。
马头琴嘹亮的旋律,体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色,展现出阳光灿烂五畜兴旺的草原景象。坚实有力的指法,引出了纯净柔美绵延不断的音流,像小河的潺潺流水,赞美着草原牧民的幸福生活。
勒勒车
“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运输工具,它是适应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制造出来的。“勒勒”是赶车的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的名字由此得来。勒勒车的特点是车身小,车轮较大,直径可达1.4米左右,相当于人的大半身的高度,车体多是由桦木制成的,重量百余斤,非常轻便,而载生可达数百斤乃至上千金。高大的车轮适于在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草原上行驶的勒勒车,常常要碾过茂密的草丛,深厚的积雪,河边湖滨的沼泽地带,高大的车轮正是跨越这些障碍的最佳选择。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驶迅速,被称为“草上飞”,直到如今尽管草原都通了汽车,在广大的牧区,勒勒车仍在保留和使用。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一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1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两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月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还有—种说法,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把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地址: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十五公里处(大王庄)
电话:010-69131635
康西草原位于延庆区康庄镇八达岭长城西侧15公里,距京城80公里。它西邻官厅湖,北依海陀山依山傍水,一片面积达三万多亩的草原,草场约2200万平方米,每到夏季,绿草如茵,红花点点,有蒙古包,有牛、马、羊群,山、水、林、草融为一体,风景秀美,令人心旷神怡,是京郊难得的避暑胜地。白天可以骑马在草原上奔驰,夜晚举办篝火晚会,体验塞外风情。
景区介绍
国家2A级旅游景点,位于延庆区八达岭长城西侧15公里(康庄镇),距市区80公里 [1] ,有草场约2200万平方米,是京郊避暑胜地。它西邻官厅湖,北依海陀山,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具有山、水、林、草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
白天可以骑马在草原上奔驰,夜晚可以举办篝火晚会,体验塞外风情。
有草场3.2万亩,为京都第一大草原,她西邻官厅水库,北依海坨山,自然景色沁心宜人,那绿色的原野、奔驰的骏马、雪白的蒙古包、嬉戏的牛羊,为康西草原增添了独特的蒙古风韵。
特色
康西草原地势平坦,草原广阔,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每当春夏,绿草如茵,百花斗艳,长有白茅、首精、野菊花等花草植物五百多种。同时常有野兔、狐狸、天鹅、野鸭出没。草甸上牛羊成群,东有雄伟的八达岭长城,西有碧波如镜的大水库,北有葱茂壮美的群山,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纵马飞奔是康西草原最吸引人的地方。康西草原有国内最大的国营骑乘跑马场。游人可以策马扬鞭,饱览草原风光,领略甸上野趣,体验塞外风情。有10万平方米的跑马场,千米跑道的赛马场,设有专业性的马术俱乐部,专门进行马术教练;并且设有匹特博野战运动营、狩猎场和敞篷吉普驾驶项目和航空俱乐部。康西草原1997年被评为首都文明旅游景区。
夜晚可举办篝火晚会,一边品尝蒙古风味手扒肉、烤全羊,一边在露天篝火舞场、蒙古式卡拉OK厅轻歌曼舞。
康西草原现已建起国内较大的民族民俗度假村,有草原观景塔、灯光球场、游艺迷宫、垂钓划船、室外旱冰、跑驼场、“三国城”等娱乐游览项目。
冬季,康西草原的湖面上结冰,形成天然滑冰场,可以去滑冰,玩冰橇,也可以破冰垂钓,独钓寒江雪。风光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到过康西草原的人,无不痴迷于她的辽阔与深远,颠狂于纵横驰骋的马背,落日熔金,暮云合壁或是皓月当空、繁星欲语。康西草原她是:一首令您悠然舒怀的诗,一个任你纵情奔驰的梦。
康西草原气温恒低(年平均8.4摄氏度),湿润凉爽,是理想的消夏、避暑胜地。这里有国内最大的国营骑乘跑马场;有专业性的马术俱乐部,专门进行马术、骑术教练;有国内较大的民族民俗度假村;还有较高档次的国际航空俱乐部。晚间,有大型露天篝火舞场、KTV包间、独具特色的露天烧烤(自娱餐厅)。
夏有草原观景、冬有冰雪狂欢,有供各界朋友喜庆娱乐的烟花爆竹燃放场。
有国内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会员制俱乐部,为国内外宾朋、成功人士提供展示绅士风度、骑士风采的良好契机和环境。
草原西路南侧的露天篝火舞场处于景区中心位置。
当夜幕降临,草原进入安静状态,舞场亮起五色彩灯,直径40米的露天舞池中点起篝火。游人可伴随悠扬的音乐舞曲翩翩起舞,或在广场点歌,或进入KTV包间进行娱乐,还可以尽享自助烧烤,古朴与现代交融,给人回归自然的美好享受。舞场可容500多对舞伴同时起舞。
旅游时间
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热,气候适中,是理想的旅游季节,尤其是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是为中外游客所称道的'金色北京'。全年最好旅游月份,是4、5、9、10月份。
草原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夏季7月或秋季举行。“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戏”。如今,“那达慕”成为集娱乐、体育、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草原盛会。游人可以在那达慕大会上欣赏到极具蒙古族风情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比赛,还有蒙古象棋、田径、球类、拔河、秋千、跳板、射击、自行车、摩托车等比赛项目和团体操、武术擒拿等表演。夜幕降临草原,人们燃起熊熊篝火,乌兰牧骑的演员们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牧民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尽情欢乐……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毡块、木料构成。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弦乐器。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您的耳畔奏响时,闭目冥思,眼前仿佛出现了辽远坦荡的大草原。
相传成吉思汗时期(公元1162——1227年),马头琴就已在蒙古草原流传,因琴头以马头为饰而得名。马头琴的琴箱用松木制成,蒙马皮或羊皮;弦两根,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音量较小。左手演奏方法,除了按弦外,还有指甲从弦下向上顶弦,这种特殊的演奏,声音坚实有力,别具风格。马头琴表现力丰富,善于演奏抒情乐曲,据说
有的不给小羔吃奶的母骆驼,听到了感情深沉的马头琴声,竟然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去哺育小驼羔。
马头琴嘹亮的旋律,体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色,展现出阳光灿烂五畜兴旺的草原景象。坚实有力的指法,引出了纯净柔美绵延不断的音流,像小河的潺潺流水,赞美着草原牧民的幸福生活。
勒勒车
“勒勒车”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运输工具,它是适应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制造出来的。“勒勒”是赶车的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的名字由此得来。勒勒车的特点是车身小,车轮较大,直径可达1.4米左右,相当于人的大半身的高度,车体多是由桦木制成的,重量百余斤,非常轻便,而载生可达数百斤乃至上千金。高大的车轮适于在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草原上行驶的勒勒车,常常要碾过茂密的草丛,深厚的积雪,河边湖滨的沼泽地带,高大的车轮正是跨越这些障碍的最佳选择。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驶迅速,被称为“草上飞”,直到如今尽管草原都通了汽车,在广大的牧区,勒勒车仍在保留和使用。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一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1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两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月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还有—种说法,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把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联系信息] | |
联系电话: | 010-69131635 |
地区: | 北京 延庆区 |
地址: | 康西草原跑马场 |
网友评论
正在加载数据,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