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中考,我决定放弃高考去留学,但我不后悔
  当前位置:首页 -> 升学入学 -> 经历了中考,我决定放弃高考去留学,但我不后悔    [更多城市]

经历了中考,我决定放弃高考去留学,但我不后悔

发布时间: 2017-06-17 14:33
    “我来自河南,高考可以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到了国外大学的暑假,就意味着国内的高考季和毕业季,同时也是美国大学里一系列新生入学的开始。每一次,在朋友圈里关于毕业和高考的一篇篇感慨怀念中,我也仿佛被拉回那个情景之下。

我没有参加过高考,但我的人生轨迹却依旧被它影响。因为没有它我应该就不会留学。很多人觉得留学生是躲避高考的弱者,我觉得我也不完全否认,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弱者,但高考一定是当初促使我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说出来一点也不觉得惭愧,其实是中考,让我和我们全家都怕了高考。

首先可能我得补充一点背景信息。 我来自河南,人口大省,年年高考人数远远领跑全国,今年86.3万高考报考考生稳坐全国第一。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河南省没有一所985院校,只有一所211院校。可以说真正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中考:两眼一睁,开始竞争”

补充完了背景之后继续来说回初中和中考。初中的时候我在一个市里算得上重点初中的一个重点班,初三的那一年,仿佛真的就像我在视频里看到的一个高考标语“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班里的的所谓好学生们被老师调到班级中心最前排的位置特殊关照,一到课间的时候班里的“好学生”就被语文老师点过去背课文背翻译,每次考试下来年级名次在全班朗读,那可能是所有学生最紧张的时刻。

作为这种好学生之一,当然觉得自己也有一种使命感,觉得自己以及其他的所谓好学生一样被学校和老师重点关照培养,被学校用上各种好的老师和资源,那自己一定不能辜负学校,不能辜负老师。我感觉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为什么我要学习,但我很清楚为什么我要考试。考试给我拿高分的机会,而高分则不仅是自己的荣耀与证明,更是全家和班主任的光荣。

    “我对那段时光又爱又恨。”

爱,因为那种近似疯狂的教育逼迫着我不断不断的告诉自己:

“xxx,你是一个重点班里的好学生,你得好好学习,你不能给你爸妈和老师丢脸。”

这种包袱和心理压力之重,以至于每天都在不断强化自己是一个好学生要好好学习这个逻辑,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强化下变成了一个习惯,变成了身体里的一部分,那就是“我就得是个好学生,我必须要比别人更勤奋刻苦,更优秀”。

这对我今后的日子甚至一生都会有些影响。这段时间在美国大学里工作的的时候总有美国人问我,你是怎么能做到工作了一天结束之后还往图书馆跑,是不是疯了,我想这些也能追溯到初中教育给自己的烙印。

恨,那种压力和包袱远远超出了一个初中生所应该承受的范围,它让我的脑子里在很长时间内对知识本身几乎完全丧失了兴趣,学习只是为了高分和考试,百日誓师,为校争光。仿佛是分数将会定义我,而不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事情将会定义我。

那时候薛金星绿皮的教材完全解读被我翻了一遍又一遍,五三中考大全套也被视作圣经厚厚地垒在课桌上。模考试卷做了一套又一套,每天看着班主任进来紧张的时刻就是听下一句话她会不会说:

“来我们开始考试。”

下课后要么在教室自习要么赶紧回家,其他哪里也不能去,往往是短暂的一点零食之后就是晚自习和针对年级前100名的小规模补课或是体育达标集训。课外书是绝对不允许的,被发现就是被撕掉的命运。

    高考不仅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所以你们有要破产的,请坚持坚持,熬过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离婚的,也请先凑合凑合,等过了半年再说。现在你们最高的使命,就是高考!跟我高呼,奋战一百五十八天!为了孩子美好明天!

    -------《青春派》

正如青春派里面的这句话一样,中考带来的这种疯狂让我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妈妈每天下班再也没有了自己的生活,而是一回来就拿出中考题目开始研究开始给我辅导,我在做语文的时候她先把数学做一遍,然后我一写完语文就见缝插针地给我讲讲数学题。

那时候的我因为心理压力太大,每次大的模拟考试之前都会严重失眠,越是睡不着心里越是着急,因为第二天就是重要的考试,越是睡不着就意味着明天考试的状态越差,越这么想就越是睡不着,这样一个死循环。脑子里想的就是老天我求求你,让我睡着,不然明天的考试我该怎么办。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那段时间父母晚上都不敢出来上厕所,因为他们怕开房门的声音吵到本来就睡不着觉的我。中考前的那天晚上,还是迟迟睡不着,心里绝望地把我妈叫过来,“妈,我肯定会尽力,但是,我要是真考不好怎么办啊”。看似是普通的一个问题,那时候的我问出来,带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痛苦至极的煎熬。

那种无形的压力对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来说残酷到难以形容,而且越是对于一个想要上进,懂事的学生来说这种考分的压力就越大。现在当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再去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知道当时的自己就算没考好也还有很多其他可行的路可以走。然而当时的那个孩子,他的逻辑很简单: 我是个好学生,我不能辜负家庭老师和学校,我必须必须考好,没有退路。

幸运的是中考确实考的还不错,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点高中。但这个时候,我爸妈主张我出国的声音愈加坚定。

他们的逻辑很直接:

    “仅仅一个中考已经让你成了这个样子,我们真的敢送你去高考么。”

我妈当时说,她知道我是一个自尊心强而且很要强的人,她说我的成绩都是靠勤奋而不是靠聪明,她说她甚至不敢想象这样的我真的去拼了命了高考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起初我一万个不同意,“出国留学的都是没本事考好,在国内混不好混不下去的学生”,作为一个“好学生”的自尊心让我无法接受摆在面前的这条非寻常道路。

    “出国是什么,我明明可以好好学习将来凭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混的不错为什么我要让家里给美国捐一百多万”。

内地非省会城市关于出国的信息要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闭塞的多,自己当时的朋友圈里没有任何出国留学生的人,我完全不了解这条道路,出国留学对我来说陌生到不能再陌生。总之那时的我,对于所谓留学有着各种各样的偏见。

    “不要逼我,如果你们要是敢偷偷给我报了国际部我一定离家出走。”

最严重的一次,我甚至在和爸妈的争吵中我抛下了这么一句话。

那时候的家庭本来就精神紧张,草木皆兵,关于出国留学这条道路的分歧更是在本就紧张的家庭关系上狠狠砍了一刀。分歧,吵架,各种狠话,吵到奔溃,一遍一遍。我已经记不清为了坚持让我出国留学,我妈妈在我面前和背后留了多少眼泪。后来回忆起来的时候她跟我说,“那时候我真是搞不明白,我怎么会把儿子养成这样” 。后来我爸已经放弃了,说就由着我选择吧,但我妈却依然操心着留学的事情,就算我在普通高中的半年里还是给我报雅思班想让我为这条路准备。

后来,慢慢地,我开始向她妥协,我也不想再看着家庭的关系因为我自己的固执越来越走向僵化,在某个晚上经父母的一位同事推荐后,第二天我们家直接开车赶赴八百多公里外的扬州的一所针对留学的高中,从此踏上留学征程。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不得不佩服我妈对我的了解,和她的远见与洞察力。直到今日,我也一直坚信出国留学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也是最正确的决定。以至于我不止一次向我妈很坦诚的道歉,然后同时感激她当初近乎不惜一切代价的坚持。

今天的我学着两个专业计算机和经济,拿着一个商科的辅修,为了自己的兴趣和初心也为了适应美国未来的就业形势,辅修也算是为我从小立下的Entrepreneur的梦想做个小小的铺垫。 在这里再没有人逼我学习了,也没有某一门课是学校逼所有学生必须上的,在这种情景下我反倒更想多学点了。

我经常好奇地去问那些从小学就关系很好,中考成绩也比我好,高中到了省会城市上省重点高中,现在在985名校的朋友,好奇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虽然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的个人感觉是他们的课程更多,更难,更深入,我们的课更丰富,更广,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

不论如何,我想能到985高校的学生也一定已经在享受非常好的教育。我也并不认为他们的教育不如国外名牌大学,只是教育的主攻方向和理念有所不同。

我更关心的,是那86.3万河南考生中的与985高校无缘的那80多万人。他们的大学会是怎样的,他们会去哪里。

当时出国的时候我就告诉过自己

    “未来的你有一天肯定会觉得羞愧,因为这是一条金钱铺就的道路,因为你花了你爸妈省吃俭用的钱走了捷径,出国留学,以一种某种意义来说非公平的竞争方式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

根据US.News的大学世界排名,我现在上的这所美国大学排名甚至比清华北大还要靠前很多。但如果我要是在本省是参加高考,考上清华北大真的几乎是0。

所以自从我来的第一天,我就有些隐隐的愧疚或者不安,我越是对这里的教育,生活和一切感到满意,我就越觉得这种幸福是建立在伤害父母生活质量的巨大代价上,因为拿着留学这笔钱,他们本可以过的比现在物质上好得多。 同时,我也越同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那些,我的同龄人们,因为我知道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办法到985院校深造,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出国另辟这条蹊径。

高考是公平,但每次当我听到那些对高考的怀念之词的时候我总觉得能听到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不好,都知道分数至上是对个性的摧残,却又都义无反顾地加入这场战斗,因为对于99%的人来说,没有退路。

都说我们这一代是最幸福的一代,因为社会稳定,吃喝不愁,衣食无忧,科技发达。可我们其实也心照不宣,教育不应该是这个样子,高考的残酷便是这一代人为当代中国教育资源稀缺所付出的代价。几年前的我可能喜欢跟着我爸一起埋怨教育部不给力,但后来慢慢明白这不是谁一己之力能改变的,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

意识的转变,资源的丰富,师资的培养,风气的改善,这些可能都是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才能真正有本质改变的事情。

    “留学,是为了我们的后辈不再留学”。

我感谢母亲当时的坚持,我觉得家里能有条件送我走这条路也说明我是个幸运儿,但我从来不敢把它当做是我理所应得的东西,每一次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欢迎美国新生的时候,我也都会想,要是我那86.3万老乡同胞也都能得到这种教育该有多好,更何况他们已经付出了比我眼前这些美国孩子多出百倍的代价。

我们为作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可骄傲和自豪背后也都有代价,应试教育已经让一届又一届的年轻人付出了代价。虽然相比真正参加了高考的人,我不敢说自己是付出了代价的人,但我却多希望我们国家的大学和教育足够好,足够好到每一个在高中拼搏奋斗的学生都能得到足够好到他们满意的高等教育。同时,没有任何学生需要远赴重洋,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到异国他乡去求学。

之前我每次爱说:

“留学,是为了我们的后辈不再留学”。

每次都有读者在评论里质疑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就是我众多的使命感之一。

它的含义就是:将来如果有一天我混的不错,还算的上成功的话,我或许不会做慈善,但我会把所有可以用来慈善的钱和精力都奉献给中国的教育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和更多有志于改善现状的同胞和同龄人共同奋斗,让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孩子在国内就有足够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再也不用为了逃避现状,有些迫不得已地出国求学。

我知道有这种理想的一定不只有我一个,我知道这是一条漫漫长路,但我一定不会孤单。

同时,也望即将从各个国际高中的毕业典礼走出来的,即将要出国留学的学弟学妹们能珍惜你们即将要走上的这条征途,它是多少人羡慕不已却无从得到的一种幸运。

最后,致敬奋斗的青春,无论是高考还是留学,致敬背后的辛酸与汗水。

追梦赤子心,愿我们青春无悔。

作者:LZQ

公众号:我的留学生活